蚊子对人类的危害
迄今为止,全世界已记录的蚊虫共38个属3350多种,常见的是木伊蚊、按蚊、库蚊等。蚊子主要的危害是传播疾病。据研究,蚊子传播的疾病达80多种之多(如东部马脑炎病毒、委内瑞拉脑炎病毒、辛得毕斯病、基孔肯雅病毒、乙型脑炎病毒、圣路易斯病毒、登革病毒、寨卡病毒、黄热病病毒、西尼罗病毒等,可以引起脑炎、出血热、肝炎、发热、轻度不适、关节炎等)。在地球上,再没有哪种动物比蚊子对人类有更大的危害。各种疾病的严重性自己问度娘。
蚊子叮咬了携带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的病人再咬健康人,就有可能使健康人发病。当前正是流行性乙型脑炎的高发季节,从统计来看,10岁以下儿童患者居多。
流行性乙型脑炎的潜伏期为10—15天,孩子发病后体温迅速上升到39—40℃,表现为头痛、恶心、呕吐、精神倦怠和嗜睡。如不及时救治,孩子很快就会出现持续性抽搐、颈项强直、呼吸衰竭等症状。该病的病死率较高,是严重威胁孩子生命和健康的疾病之一,经抢救幸存活下来的孩子也往往会有不同程度的后遗症,如失语、肢体瘫痪、痴呆等。
疟疾这种病是由疟蚊传染的。 疟疾又称瘴气。据1935年卫生署的调查,在瘴气盛行的区域里,居民血液内有疟原虫的占50%,患恶性疟疾的占72%。1936年江苏皋县因患疟疾死亡二万人左右,1876年开凿巴拿马运河时曾因黄热病及疟原死了无数的工人,以致1889年不得已而停工。后经昆虫学家解决了蚊子的问题才得以继续完成运河工程。1930年远东热带病医学会的报告指出:泰国每年死于虎口约50人,而死于疟疾者达五万人。全世界疟疾属的成员有400种,其中85种能传播疟疾。疟原虫造成的疟疾是全球人类主要的死因之一,尤其是五岁以下的孩童,更容易受到
疟疾的感染而死亡。疟疾每年约造成3百万人死亡,[3] 会传染疟疾的疟蚊分布在中南美洲、非洲、大洋洲和中亚,尤以非洲最为严重。
在世界中大部分的地区,蚊是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。估计,每年约有7亿人被蚊子传染各种疾病,且每十七人中,就有1人死于被蚊子传染的各种疾病。 尤其是在热带地区,多种传染病常借由蚊子传染给人类。
蚊子是夏秋季节非常多见的一种有害昆虫,可传播许多疾病,影响人体健康。蚊子有按蚊、库蚊和伊蚊三种,不同种类的蚊子可传播不同的疾病。雄蚊不吸血,以吸食植物汁液为营养,叮人吸血的都是雌蚊。雌蚊一般在气温16℃以上时开始叮咬动物吸血,同时雌蚊是否吸血也与空气的湿度有关,湿度在52%以下不吸血。蚊子对人体的危害在于,在其叮咬有病的动物或人体后会将病原体传染给健康人。
在蚊子中,最可恶的要算吸人血的蚊子。雌雄蚊的食性本不相同,雄蚊“吃素”,专以植物的花蜜和果子、茎、叶里的液汁为食。雌蚊偶尔也尝尝植物的液汁,然而,一旦婚配以后,非吸血不可。因为它只有在吸血后,才能使卵巢发育。所以,叮人吸血的只是雌蚊。
蚊子的一对触须和三对步足上,分布着很多轮生的感觉毛,每根感觉毛上密集地排列着圆形或椭圆形细孔。黑夜里,蚊子可以凭着这种传感器感知空气中人体散发出来的二氧化碳,在1‰秒内作出反应,就能正确敏捷地飞到吸血对象那里。蚊子在吸血前,先将含有抗凝素的唾液注入皮下与血混和,使血变成不会凝结的稀薄血浆,然后
吐出隔宿未消化的陈血,吮吸新鲜血液。假如一个人同时任意给1万只蚊子叮咬,就可以把人体的血液吸完。
蚊子吸人血,还会“挑肥拣瘦”,专门寻找合乎“口味”的对象。蚊子在熟睡的人们的枕边“嗡嗡”盘旋时,依靠近距离传感器来感应温度、湿度和汗液内所含有的化学成分。所以雌蚊首先叮咬体温较高、爱出汗的人。因为体温高、爱出汗的人身上分泌出的气味中含有较多的氨基酸、乳酸和氨类化合物,极易引诱蚊子。
孕妇遭蚊咬的机会比未怀孕的女性高出1倍。妇女在怀孕期间所呼出的气体含有多种不同的化学物质,因而成为疟蚊的叮咬目标。此外,孕妇体温较高,出汗也多,是皮肤细菌滋生的良好基地。这两个原因使孕妇比其他妇女更易惹蚊子“光顾”。